情灑那曲的援藏干部

文章來源:衢州日報 作者:許彤 李嘯 陳煒 點擊數:5817 更新時間:2016-06-11

  6月的江南衢州,細雨霏霏,處處溫婉清新。而在遙遠的西藏那曲地區,凜風依舊,雪花常飄。
  過去的21年里,這兩座氣候迥異、相隔近4000公里、原本并無交集的城市,因為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繼的浙江援藏干部和人才的情牽相聚,親如一家。
  1300多年前的唐朝,文成公主入藏,為西藏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,被藏族群眾尊為“白度母(女菩薩)”的化身,成為漢藏團結的歷史見證。
  今天,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羌塘草原,由浙江援藏干部傾情譜寫的藏地傳奇依然在延續:他們不顧高寒、缺氧、低壓、強輻射對生命的威脅,忍受著無邊無際的孤獨和對家人無盡的思念,同當地干部群眾一道,為建設穩定、繁榮的新西藏而奉獻和奮斗。
  本月底,浙江省第七批援藏干部即將結束3年任期返回家鄉。前不久,衢報集團嘯報工作室記者隨衢州新聞、文學采風團專程前往那曲,與李華、余風、姜方正3位衢州援藏干部和人才面對面,聽他們動情地講述援藏深情歲月,實地感受身處世界屋脊之地的艱辛與磨礪。
  青絲而來,白發而歸,愿把心留在神圣的高原
  2013年6月,常山縣委常委余風第一次前往那曲時,便被青藏公路旁、藏民院子里的兩棵“樹堅強”深深震撼。
  車過當雄縣當曲卡鎮境內時,浙江省第六批援藏干部領隊張金根指著國道旁那兩棵孤零零的楊樹,對余風說:“這可是戶外最后的綠樹了,再往前一直到那曲,可就看不到樹啦……”
  越野車一路向北急馳而去,望著遠方雄渾巍峨的念青唐古拉山脈,近處廣袤無垠到天際的草原,沿途一座座披掛著五彩經幡的瑪尼堆,余風的心中五味雜陳。
  對于來自錢塘江之源,每日浸潤在滿目蒼綠中的余風而言,前方那座不長樹的高原城市,簡直不可想象。
  不過很快,余風就見識了藏北草原的惡劣氣候:窗外,時而白云朵朵,艷陽高照;時而烏云密布、冰雹濺落;時而狂風大作,大雪紛飛……
  一天之中歷經四季,這在內地幾乎要被視作傳奇,但在那曲人看來卻是尋常之事。帶著對神奇高原的敬畏之情,帶著對藏族同胞的深沉愛意,余風開始了光榮而艱巨的援藏使命。
  “來到這片神圣的土地,就把心留在這里,種下陽光,春暖花開?!睙釔畚膶W、尤擅寫詩的余風將自己的新浪博客更名為“風在高原”,不時抒發和記錄在西藏的所思所悟。
  起初,余風會在博客里寫寫那曲的風土人情,到后來他的視野已經投射到整個青藏高原:《探秘西藏神秘消失的古格王朝》《西藏納木措冰雪覆蓋下的壯美奇景》《探秘長江源頭各拉丹冬的冰川奇景》……每一篇精美博文的背后,都傾注著他對這片土地的無限熱愛。
  在一首名為《援藏之緣》的詩歌中,余風這樣表達自己“視藏如家”的心跡:援藏恰是緣藏/從明天起/做一個西藏人/吃糌粑喝酥油茶偶爾在青稞酒中醉倒/藐視高寒高血壓缺水缺氧/用紫外線把自己化妝成高原紅/認真完成每一項任務/給親人們打電話/告知我在西藏的美好生活/脖子上掛著的哈達就是/比珠峰還高的獎賞……
  然而,只有親歷者才能明白這“美好生活”的真實圖景。在援藏醫生、衢州市人民醫院眼科主任姜方正的寢室里,《嘯報》記者發現了十幾桶4升裝的農夫山泉和一罐醫用氧氣瓶。
  “這些都是維持生存的必需品?!苯秸忉?,那曲地區含氧量不足內地的一半,氧氣就是救命的藥,自來水達不到飲用標準,喝水做飯只能用瓶裝水代替,同時空瓶又能儲水,以防隨時遇到停水。
  姜方正是2015年4月來到那曲援藏的,當時正值天寒地凍,且不說頭疼、心悸、胸悶甚至惡心、失眠等高原反應如影隨形,單是洗澡和上廁所就著實令人煩惱。
  “那曲極端低溫可以達到零下40℃,地下多為凍土層,一到低溫時節,水管和下水道就會凍結。上廁所只能穿越足以滴水成冰的寒風,到公寓外找旱廁……”苦中作樂的姜方正自嘲說:“也正是冰凍,旱廁里倒也沒啥異味?!?/DIV>
  盡管高原生活艱苦,但姜方正并未退卻。甫到那曲第二天,他就參與了一場急救。一位藏族孩子的眼睛不小心被鉛筆捅傷,有失明的危險,姜方正得知后馬上趕到醫院,一邊吸氧,一邊強打精神手術,終于為孩子保住了眼睛。
  “援藏的目的是什么?就是要讓越來越多的藏族同胞過上好日子!我們援藏的時間是有限的,也是短暫的,唯有加倍努力,才能盡可能地離這個目標近一些,更近一些!”這是浙江援藏指揮部指揮長、那曲地區常務副專員、衢州市委常委李華與所有援藏干部們共勉的一個信念。
  與3年前相比,如今的李華已是滿頭華發,身形也消瘦了20多斤,青絲而來,白發而歸,這是援藏磨煉的留痕,更是身心融入藏地的見證。
  讓那曲因為我們更美好
  西藏人都知道“遠在阿里,苦在那曲”這一說法,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那曲地區,并不適宜人類的生存和居住。
  內地人來到這片“生命禁區”,普遍存在著“三掉三降”的情況:掉肉,掉皮,掉發;記憶力下降,免疫力下降,睡眠質量下降。難怪有人戲言,援藏干部到那曲,哪怕躺著都是一種奉獻。
  “我們不是來享清福的,千萬不要在工作上對援藏干部另眼相待?!庇囡L受命擔任那曲地區住建局副局長后,一直把自己當成真正的西藏本地干部,撲下身子腳踏實地,經常到艱苦險遠的地方開展工作。
  那曲地區幅員遼闊,地域有四個浙江省之大。2014年7月,地區住建局牽頭開展重點建設項督查,余風主動請纓去海拔最高的西部四縣開展工作。
  海拔5200米的雙湖,是中國海拔最高的縣,長冬無夏,少電缺水,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平原的三分之一。登上雙湖,余風一行不畏寒風,仔細檢查,發現部分建設項目不規范和存在安全隱患,在向縣里有關部門進行反饋時,他剛開口說了幾句話就嘴唇發紫,氣都喘不過來,只感到眼前陣陣發黑,身上不住地冒虛汗,遭遇了進藏后最嚴重的高原反應……
  這趟歷時15天的督查活動,行程近千公里,一路上多為無人區,餓了就吃風干的生牛羊肉,渴了就喝一掬山泉水,不時還會面對棕熊、野狼等野生動物的威脅。
  風吹日曬、頂風冒雪間,高原紅烙上了余風的臉龐,頭發也稀疏了不少。援藏3年來,余風就這樣在一次次下鄉中,逐漸將足跡踏遍那曲全境的11個縣,高聳的雪山,奔騰的江水,見證著他揮灑熱血。
  “讓那曲因為我們更美好!”當余風奔波在高原時,援藏醫生姜方正也在思考,如何才能更好地造福藏族同胞。
  姜方正報名援藏時,母親說什么也不愿意,“弟弟19歲就染病去世了,家里就剩我一個兒子?!背霭l前最后一次送女兒上學時,姜方正看著女兒瘦小單薄的背影,眼淚止不住地流淌。
  踏上高原后,姜方正流的淚更多了。由于藏區日照時間長、紫外線強度大,藏民的白內障發病率較高,每當看到這樣的患者前來求醫,姜方正便無比心酸。?
  2013年,浙江援藏指揮部在那曲地區醫院開展“浙江援藏·光明行動”,選派專業眼科專家赴藏,免費治療當地200位貧困白內障患者。
  “同事呂同府醫生援藏期結束后,接力棒便交到了我的手上?!眮淼侥乔?,姜方正便將所有工作時間都獻給了“光明行動”。
  極端的生存環境,拉長了每臺手術的耗時,也更多地消耗著姜方正的體力。每次上手術臺,他都插著吸氧管。由于醫療人員配備不足,除主刀手術外,姜方正還得完成清洗器材、消毒打包等其他工作。
  “姜醫生把最為先進的‘白內障超聲乳化+(進口)折疊人工晶體植入術’首次引入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,這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?!碑數夭刈遽t生米瑪卓瑪說,這種手術在那曲做一次耗費的體力,相當于在平原做十次。
  如今,重見光明的藏民們都把姜方正當作“活佛”來看,見到他就會雙手合十,用藏語說“吐吉切、吐吉切”,表達心中真摯的謝意。
  待到格?;ㄩ_齊放時
  “艱苦不怕吃苦,缺氧不缺精神”,每次路過那曲浙江公寓門廳懸掛的這幅標語,李華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:既然援藏干部三年一輪換無法避免,如何長久延續援藏精神,顯然成為更迫切的現實使命。
  “改變和建設那曲的力量,歸根到底是那曲人?!崩钊A和浙江援藏干部們的共識是,必須留下一批“帶不走”的援藏項目,變“輸血”為“造血”,加速提升那曲自我發展能力。
  長期以來,自然環境惡劣的那曲教育資源相對落后,“新教師不愿來,老教師留不住”,地區中小學教師缺編1700多人,相當于教師編制數的28%。
  “教育是進步的基石,關乎民心民生”,浙江援藏指揮部十分關注這一問題,主動對接浙藏兩地教育廳,爭取各方支持,啟動智力援藏項目,幫助那曲地區每年免費培養30名教育專業“定向就業”師范生,打造一支“安心教、教得好”的教師隊伍。
  去年9月,李華專程到浙江師范大學看望了首批30名那曲籍師范生,那一刻,他非常欣慰,“相信這些未來的老師回到羌塘草原后,可以照亮溫暖著更多孩子?!?/DIV>
  和李華一樣,每位衢州援藏干部都在盡己所能,努力在高原留下永恒的光芒。
  比如縣羊秀鄉奇達村是那曲地區住建局的駐村工作點。村民居住區與夏季牧場隔著一條河,河上只有一座簡易破舊的鐵索木橋,人走在上面非常危險,牛羊只能在枯水期時涉水過去吃草。
  2015年9月,余風到奇達村看望慰問駐村工作隊,了解到修橋是村民最為迫切的愿望,他當即代表浙江援藏干部向村里捐助10萬元資金,解決了建橋項目資金缺口問題。村民們得知余風來自浙江常山,便將橋取名為“常山橋”,作為藏漢民族情誼的見證!
  援藏醫生姜方正深知,即使自己殫精竭力地手術,也只能幫助少數白內障患者復明。為了高原上光明常在,他多方奔走,爭取到250多萬扶持資金,主持完成了《那曲地區防盲治盲規劃》,并利用冬休時間,組織4名那曲眼科醫師到浙江進修學習,還開設了兩期那曲地區眼科醫師培訓班,有效地提高了當地眼科技術水平。6月7日,雙湖縣人民醫院正式設立眼科門診,拉開了那曲地區縣級醫院眼科門診全覆蓋的序幕。
  溫暖的故事還有許許多多。有人說,援藏干部們的功績,就像盛開的格?;▋?,灑滿了羌塘草原。
  而在真情奉獻之后,援藏干部們也收獲了感動終生的褒獎:天寒地凍的時候,牧民捧上一杯暖手酥油茶;車子被困的時候,路人齊心協力一道推車;解決民生難題的時候,當地百姓輪流捧著哈達,排了長長的隊伍……
  三年援藏路,一生雪域情。平安凱旋的那一天日益臨近,援藏干部遠方的家人們,早已為此翹首以盼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。
  “我有一位年近八旬的媽媽/聽說我要去西藏,她淚刷刷地下/ 她不知道啥叫援藏,只知道那是個苦的行當……待到格?;ㄩ_齊放時/兒一定親手為你抹去淚花,雙手高擎圣潔的哈達/獻給您老人家……”夜深人靜的時候,李華曾寫下一首《媽媽的淚花》,道出了全體援藏干部的心聲。
  無情未必真豪杰,在那曲的日子里,這些三衢男兒為了使命與擔當,把對家鄉、對親人的愛深深地埋在心底,把博大無私的愛獻給了悠悠雪山和壯闊草原。
  歲月會證明,三衢男兒和浙江援藏干部留下的精神,會像念青唐古拉山那樣恒久屹立。
欧美大屁股xxxx高跟欧美黑_在线新拍91精品国产麻豆情侣_真实国产网曝门事件视频_色婷婷美国农夫综合激情亚洲_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777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