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科人生:痛楚彷徨中不忘初心
文章來源:衢州日報 作者:李嘯 曹敏 點擊數:13752 更新時間:2014-09-03
嘯報導航
? “哇”的一聲啼哭,清脆悅耳,親歷新生命的降臨,產婦眼角溢出溫馨的淚水?!澳缸悠桨?!”產房外,望眼欲穿的家人終于盼來激動人心的訊息……
這里是世界迎接生命初放的前臺——產科。作為醫院中最忙碌的地方之一,產科的醫護團隊每天都在幸福與緊張中度過,她們樸實地坦言:“聽到孩子哭,我們就笑了?!?/FONT>
的確,絕大多數時候,嬰兒都是健康出生,產婦也平安無事,但是生命無常,人類醫學亦有局限,這就意味著,產科醫護團隊必須同時直面鮮花與荊棘交錯的悲喜。
當一個靈動的生命還未開始便將終結,抑或兩條生命遭遇兇險,危機命懸一線時,外人無法想象,此時的產科醫護人員正經歷怎樣的心路起伏和沉重壓力。
事實上,動輒牽動數個家庭命運的產科,一直是公眾管窺中國式醫患關系的窗口——人們是如此需要她們,卻又如此懼怕她們,懷疑她們,甚至憎恨她們。前不久,湖南湘潭的產婦死亡事件和時下紛繁迭出的《產科醫生》、《愛的婦產科》、《產科男醫生》等產科主題影視劇便是印證。
??? 超負荷的工作強度和不可預知的職業風險,以及轉瞬間逆轉的毀譽,注定讓產科醫護群體的人生與眾不同。而一旦身處是非漩渦,她們的聲音往往會被非議所堙沒?!”酒凇秶[報》,記者與衢州市人民醫院和市婦幼保健院的產科醫護團隊坦誠相對,打撈那些被沉默的聲音,為您呈現產科真實的職業生態,聆聽她們內心的掙扎、彷徨和信念。
??? 本期《嘯報》,記者與衢州市人民醫院和市婦幼保健院的產科醫護團隊坦誠相對,打撈那些被沉默的聲音,為您呈現產科真實的職業生態,聆聽她們內心的掙扎、彷徨和信念。
?
手術室外變幻莫測的人心
“搶救成功是患者幸甚、醫院幸甚;假如失敗,就是醫務人員之殃、之罪,這是否偏離了醫學的科學性、局限性?”一位醫生對此十分感慨。
行醫路上24年,傅向紅從未懼怕過手術刀下的病魔和頑疾,但現在,這位主任醫師發現了讓自己越來越揪心的痛處——手術室外,變幻莫測的人心和那把不知何時會閃現的傷醫尖刀。
“醫生和患者本該是同一戰壕的戰友,疾病才是我們共同的敵人??扇缃?,醫患雙方卻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?”談論起一度沸揚的湖南湘潭產婦死亡事件,感同身受的傅向紅不免長吁短嘆。在她看來,若不是些有良知的媒體很快科普了“羊水栓塞”常識,或許公眾至今還會認為是醫院在“草菅人命”。
作為衢州市人民醫院產科主任,傅向紅時刻如履薄冰,她帶領的產科醫護團隊,每年要應對2000多名住院患者,年分娩量超過1000例,而其中許多都是具有各種妊娠合并癥、并發癥的高危孕產婦。
“有些患者自身就有疾病,又疏于產檢,易并發危重癥。當她們來院就診時,醫生們都嚇壞了,可患者卻全然不知其中的危險程度?!备迪蚣t表示,由于市人民醫院產科同時肩負衢州市危重孕產婦搶救中心的重任,因而“攻堅克難”已成為醫護團隊的常態。
這也意味著,傅向紅和她的同事必須在重壓之下,舍棄更多的節假日和休息時間,處置各種突發狀況,全身心服務于接診和搶救危重病人。
有時候,產科醫護人員也會私下抱怨,“為什么我們要收這么多高風險的危重病人自討苦吃?”每當這時,傅向紅便會自嘲:“誰讓我們是權威,是衢州最好的三甲醫院呢?”
前不久,市人民醫院產科為一名身高只有1米的侏儒癥產婦成功實施了剖宮產。此前,這名患有先天性胸廓畸形和脊柱畸形的產婦輾轉就診了市、縣兩級多家醫院,均因病情復雜被建議轉診。
“懷孕和分娩對于她和醫院來說都存在巨大風險,但只要病人充分信賴醫院,我們也愿和她一起冒險共同應對挑戰?!备迪蚣t意味深長地說,畢竟在這個時代,醫患之間早已處于失信之痛的“冰點”中。
話音之外,其實暗有所指,那是埋藏在市人民醫院產科團隊心中一段不愿提及的黑色過往。
故事的情節與湘潭產婦死亡事件極其相似:同樣急劇而兇險的“爆發性羊水栓塞”;同樣的大出血;同樣的搶救無效產婦死亡后,家屬情緒失控大鬧醫院。
曾親歷此事的助產士占園園回憶,產婦死亡后,患者家屬將她和其他醫生和助產士圍在分娩室內,要求繼續實施不間斷胸外按壓搶救,從凌晨一直持續到早晨8時,其間斷水斷糧,家屬頻頻進入手術室對醫護人員辱罵。
占園園告訴《嘯報》記者,事發3個月前,她因患甲狀腺癌剛剛經歷了一場手術,體質一直虛弱,患者家屬的無理取鬧更讓她身心俱疲。至今她在路過那間手術室時仍感到毛骨悚然、心有余悸。
“這場‘醫鬧’整整鬧了一個多月,患者家屬在病區走廊里拉橫幅放哀樂,嚴重影響了醫療秩序?!倍@期間,不少產科醫護人員也萬念俱灰,萌發辭職換崗的念頭,醫院為此也派出專家對她們進行心理疏導和干預,以幫助她們盡快走出負面情緒的陰霾。 傅向紅回憶,事后她到杭州開會時遇到浙醫婦院產科主任賀晶,準備就此事大倒苦水,不想對方也剛親歷了一個“羊水栓塞”的病例。
當時,賀晶正給一名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,幾乎就在一瞬間,她發現產婦失去了意識,隨即下達“羊水栓塞”搶救指令,一旁的醫護人員甚至還沒反應過來要搶救誰。
在省內頂尖專家合力搶救3天2夜后,產婦轉危為安,家屬激動地跪謝醫護人員?!皳尵瘸晒κ腔颊咝疑?、醫院幸甚;假如失敗,就是醫務人員之殃、之罪,這是否偏離了醫學的科學性、局限性?”一位醫生對此十分感慨。
“我們就像是兩頭都在燃燒的蠟燭”
比起身體勞碌和清苦,真正壓垮醫護人員的則是患者暴戾之氣轉化而來的心理壓力。
“有時,去治愈;常常,去幫助;總是,去安慰?!边@句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,一直被眾多衢州產科醫護人員奉為行醫圭臬。其實,自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,她們便立志宣誓——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,但不曾料到,追尋“愿為良醫”的路上,迎來的卻是無盡的疲憊、焦慮和屈辱。
“醫生的勞動強度太大,沒人能體會?!备迪蚣t感嘆,自己上專家門診時,往往每天要看七八十位病人,連如廁和喝水的時間都沒有,有時一天五六臺手術連軸轉,晚上遇到危重病人,隨時要趕到醫院會診,一直忙到天亮,“手機從不關機,連上廁所也要帶在身邊”。
《嘯報》記者發現,幾乎所有受訪的產科醫護人員都坦承上班時間不規律,夜班和加班讓自己不堪重負,“經常需要倒時差”。不僅沒有正常周末和年休假,越到節假日,反而越忙碌。對她們而言,成為“賢妻良母”照顧家庭更是奢望。
市婦保院產科主任余海云多年前剛調至衢州工作時,因為無法兼顧家庭,便忍痛將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寄宿住校,而現在,她的使命更為艱巨——“去年我們完成的分娩量是2400多例,今年預計將創新高,醫護人員都是透支狀態?!?BR> “我丈夫是軍人,轉業前我對他就提了一個要求,寧愿去待遇相對差些但上班朝九晚五的‘清水衙門’,不然誰來帶小孩?”市婦保院產科護士長祝霞君的語境中透出無奈。
市人民醫院產科副主任紀毅梅苦笑說,她經常會對疏于孩子感到愧疚,“兒子常常會問我,媽媽你明天晚上在家嗎……”
當然,更多年輕的醫護人員只得選擇依托長輩和雇傭保姆照料家庭,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策?!拔业暮⒆蝇F在江山農村老家生活,脾氣不好經常打架?!笔袐D保院產科醫生王喬穎對此憂心忡忡。
不過,比起身體勞碌和清苦,真正壓垮醫護人員的則是患者暴戾之氣轉化而來的心理壓力,“我們就像是兩頭都在燃燒的蠟燭?!?BR> 市婦保院曾發生過這樣的場景:有位產婦因為羊水早破,剖宮產后刀疤生長緩慢,她的丈夫責怪醫生甚至揮刀相向;生產時胎盤殘留是正?,F象,可有的患者家屬卻很不理解,對醫護人員破口大罵;有的家屬見妻子受不了自然分娩時的疼痛,對助產士掄起了拳頭……
“遇到這些事時,我們真是覺得心很累、很苦澀?!庇嗪T萍埠?,醫學只是一門科學,不是神學,“產科充滿著不可預測性,對抗病魔的時候,最需要醫患的彼此信任,相互扶助,只有這樣,我們才有可能創造出生命奇跡?!?BR> “沒有醫護人員不想把病人治好,可是有些患者和家屬就是不愿相信,面對這些冰冷懷疑的眼神,經常是有口難辯?!笔腥嗣襻t院產科護士長周勤燕從事助產士職業已有28年,現實的苦楚經常會讓她懷念起剛參加工作時的美好和純真。
那是公費醫療、勞保醫療制度維系的尾聲,白衣天使既是社會冠以的美譽,也是醫護人員引以為豪的驕傲。醫生們在人心平和的環境里忘我奉獻,患者也高度信任醫院,糾紛少之又少。
周勤燕曾目睹這樣一幕:當時有個產婦因病去世,悲傷的丈夫背起妻子的尸體,毫無怨言,默默地轉身離去,“這要是放在今天,簡直不可想象?!?BR>
醫患之路何以淪落至此
“醫患相煎,最終受傷的還是患者。明天誰來給我們看???”
“連美國總統都有假期,我們竟比總統還忙!”事實上,產科醫護人員也會在憤憤不平中經常反思,為什么自己每天像高速陀螺般為患者運轉不停時,還會受到他們的冷遇?醫患之路何以淪落至此?
對于這個謎團,產科醫護人員的共識是——除了歸咎于社會大環境的失信,導致醫患緊張的最大癥結便是現行并不完善的醫療衛生體制。當改革步入深水區時,身處風口浪尖的醫護人員也最容易遭受暴風雨滌蕩。
市人民醫院產科助產士徐志君經常在思考,產科醫護人員和患者的比例應當處于怎樣的水平才最合理?“國外常常是五六個醫護人員照料一個產婦,有很多時間用于人文慰藉、心理關懷,可我們做不到,患者到了醫院自然就有被冷落的感覺?!?BR> 不僅如此,失落感還彌漫在簡陋落后的硬件環境中。目前,市人民醫院和市婦保院的產科病房多為建于上世紀的二人或三人間,床位不足和設施掣肘讓患者和家屬難以舒適,“患者心情不好,毫無疑問就會對醫護人員反感,影響互信?!弊O季f,自己很盼望市婦保院新大樓能早日動工。
當然,這些因素也僅僅是龐大體制病軀的皮毛,真正的兇險病灶隱藏在“舉證倒置”、“以藥養醫”、醫療風險分擔和醫療糾紛處理機制不完善、媒體過度渲染等深層矛盾中。
以“舉證倒置”為例,法律規定一旦出現醫療糾紛,患者可以提出質疑,醫生則要拿出憑據“自證清白”?!熬o箍咒”之下,心驚膽戰的醫生只得照搬教條,開“大檢查、大處方”,不愿冒險只得自保。
與之對應的典型現象是,如今孕產婦的病歷越來越厚。從產檢到生產,她們經常會面對形形色色的“知情同意書”,醫生會將千分之幾、萬分之幾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或危險事項統統告知,步步要求簽字確認。而在患者看來,醫生的此舉似在推卸責任,醫患鴻溝也由此進入惡性循環、日益斷裂。
“醫患相煎,最終受傷的還是患者。大投入、低診金和高風險讓很多醫護人員望而卻步,醫生荒持續上演,明天誰來給我們看???”傅向紅的憂慮并非空穴來風,一項調查顯示,近幾年,我國每年的醫科畢業生都在60萬人以上,最終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約10萬人。而近九成的醫生紛紛表示,不會讓子女學醫。
現實盡管刺痛,但受訪的產科醫護人員并沒有一味地沉浸在憤怒和絕望的漩渦中。內心深處,她們依然熱愛著這份職業,期盼著風雨過后的朗朗晴空?!?BR> 支撐醫護人員前行的動力,正是無可比擬的幸福成就感——是治愈成功時的微笑和掌聲,是產婦初為人母時的喜悅與感謝,是新生兒動人的啼哭。傅向紅覺得這就是信仰的力量,“大家都不愿放棄初心和夢想,仍在竭力堅守職業精神?!?BR> “前幾天,我走在大街上,突然被一個陌生中年婦女叫住,她激動地拉著我說,‘我女兒就是你給接生的,她現在都23歲了?!毙熘揪f,自己和同事都很在乎這種“被許多孕產婦需要”的感覺,“既然被人托付,就要拼盡全力?!?BR> “羊水栓塞雖然兇險,但我們也有搶救成功的病例?!被貞浧鹉切┯H歷過的轉危為安的瞬間,余海云充滿職業激情:“還有比救活一個人更欣慰的事嗎?”
“永遠走到病人床前去,面對面地工作?!敝芮谘嘀两穸加浀弥袊鴭D產科醫學奠基人林巧稚的這句話?!凹热粺o法改變世界,那就先改變自己?!敝芮谘嗾f,現在自己和助產士團隊討論最多的理念便是,如何與患者更好地主動溝通,力塑醫患信任感,“有時候情感比技術更重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