疑病癥也可對癥用藥

文章來源:健康報 作者:周敏娟 點擊數:5621 更新時間:2012-08-13

??? 最近,醫院來了一位中年男性病人,神情焦灼。他說自己胸悶,心前區不適。但心電圖等檢查一切正常。醫生正想安慰他沒有大問題時,他拿出了幾張正常的心電圖報告,說“我的心臟肯定有病,只是查不出來”。
  無獨有偶。還有一位50歲的女性患者,體檢時心臟彩超發現其左房室瓣稍微有些返流。此后,她總覺得自己患了心臟病,悲觀失望。??漆t生再三解釋,輕微的返流不足以對身體造成影響,但她總覺得胸前區不適,自認為“我的病,現在的科學手段可能還查不出來,但肯定是病了”。
  這兩位患者患的并不是心臟病,而是疑病性神經癥。疑病癥患者多數有疑病性人格素質,表現為對健康有過高的要求,對醫藥知識特別感興趣,易受醫生和醫療書籍的影響。
  通常,人們大多數時間的感受是向外的,對身體則是相對忽略的。如果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身體上,就會發現身體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變化,而且即使是細微的不適也能感覺到。一旦注意力集中于此,便會出現放大效應,不適的感覺會擴大,最終認定自己有病了。
  疑病癥的產生除了與其本身人格素質有關外,還有心理、社會性因素的作用。正常人能用語言表達情緒,而疑病癥患者沒有這種能力。因此,一旦發生持久的或強烈的情緒擾亂,他們便用“器官語言”,即患病的措詞表達,這就是疑病性訴說。換句話說,疑病癥者訴說他們有病,相當于正常人說感到委屈、不滿或有滿腔怒火等。
  疑病癥的治療包括幾個方面,首先,要消除患者過度的情緒癥狀,可以對癥用藥,服用小劑量抗焦慮、抗抑郁藥。
  第二步要盡量讓患者的“一雙眼睛”從只注意自己身體轉向外界。轉移注意力后,患者對癥狀的感覺會減少,伴隨的情緒反應減少,反復要求檢查的行為也會減少。治療過程中,患者可能有情緒波動帶來“軀體癥狀”的復發,要訓練患者以平和的心態對待,反復實踐下來就不會再有過度反應了。還有一種辦法是讓患者先接受癥狀,認為這一切是“真的”,讓他們帶著癥狀過正常的生活。這就是順應自然的森田治療方法。這種方法往往可以收到治療效果,逐漸使患者對癥狀有恰當的認知?;颊邥?,這種連現代最先進的儀器都檢查不出來的病,可想而知對身體的影響也不會很大,如果就此放棄工作、娛樂、生活,豈不是得不償失?
欧美大屁股xxxx高跟欧美黑_在线新拍91精品国产麻豆情侣_真实国产网曝门事件视频_色婷婷美国农夫综合激情亚洲_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7777